当前位置:创作咖 >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作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作文

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

[教学目标要求]

一、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

二、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

[文本解读]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

[课件内容及功用说明]

图片:1.月夜2.山形3.仙境4.醉醒5.送别

文字内容:全文的分段节选,讲解的重要词句

功用说明:借助音乐、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由月、诗导入

二、解题:

由题目所包含的信息入手

三、配乐朗读:

1.示范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

四、全文思路:

五、品读全文:

1.入梦缘由

2.入山情景

3.登山情景

4.梦中仙境

5.梦醒时分

6.醒梦留别

六、遐思万千:

让学生在遐思中结束全文的教学,留下余味。

篇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篇三: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内涵,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边说边读。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导入:背诵有关记梦的诗句,体会、谈论感情。(选背)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李清照.《晓梦》)

C.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D.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E.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F.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李煜.《望江南》)

G.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H.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学生简述情感,老师小结过渡。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这首记梦诗,看不到泪眼,感受不到缠绵。它满溢豪情浪漫,它飘扬粗犷雄壮。它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李白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是浪漫。难怪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们应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但事实却如何呢?或许,我们读了这首诗,会有所发现。

3、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二.美读全诗,初步感知。

(一)齐读,读准字音

(二)一生读,读准句读

(三)读出感情

1.结合题目,理清思路,把握感情

思路:①梦之由②梦之旅③梦之感

感情:向往--------陶醉--------惊异--------失落-------豁达

2.掌握技巧,读出韵律。

A.划分多变音节,读出节奏

B.标出韵脚,读得响亮和谐

C.标出重音语调语气等

3.试读一遍

4.听音乐范读,仿读。

5.诵读大比拼。

三.赏析全诗

(一)分析①段------梦之由

1.齐读①段

2.诗人先谈了哪个地方?标出其特征的词语。

明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3.接着写到什么地方?其特征是。

明确:“云霞明灭”-----或可睹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4.除了这里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游天姥山缘由)

小结:瀛洲-----“烟涛微茫”,天姥-----“云霞明灭”。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形成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二)分析②段-------梦之景

1.齐读第二节

2.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标出梦醒时的语句。

4..中间部分为梦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仙境——洞中(仙乐,仙人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5.这几幅画面,哪是作者所追求?

明确:仙境

A.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

B.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6.齐读梦境部分

7.请标出你认为用得好的重点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A.“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B.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8.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小结: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不同看法。

(三)分析③段-------梦之感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

2.哪一词语照应题目

明确:“别君”。

3.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A.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B.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4.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A.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B.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边说边读。仿照下面方法,运用第二人称,发挥想象,在本节诗中,与李白对话。

A.示例:原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与诗人的对话:

生1:啊,诗人,你是否听说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他是你的朋友,你是否为他感到特别伤心?

生2:诗人啊,杨花落尽,杜鹃啼鸣,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你的朋友远离了你,从此相见无期,你将怎样表达你对他的心意?

生3:诗人啊,王昌龄是一个多好的人啊。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内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人,竟然受到权贵的诋毁,真叫人不平!

生4:诗人啊,你为什么要托付明月,是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吗?

生5:啊,诗人,从此以后有明月相照,你和朋友都不再孤单了。这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啊!诗人啊,祝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生6:诗人啊,你也要放开朗些,有朝一日,你和朋友一定能够相聚一堂。

B.学生写作,整理,交流。(略)

四、迁移,读李白几首诗歌,感知诗人写作风格

1.齐读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小结:

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3.返回课文

划出“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诗句。

A.以第一节为例明确,学生读出。

B.类比创作,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景点,仿照本节诗句,写一首短诗。

(仿作略)

五.试着齐声背诵全诗。下课。

篇四: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何茜

内容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粤教版选修教材第一单元的基本阅读内容,也是高考必背诗歌名

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的热情,层层设问,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探究文章的内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结合诗歌的背景进行反复诵读,揣摩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预读,了解诗人和作品背景,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吟咏美读,初步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文本研读,引导学生鉴赏诗中意境和品悟诗歌内涵。

4.深化品读,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化情感。

5.拓展比读,归纳诗人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评析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不事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体会与学习想象、比喻、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体味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第三段关于梦境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旨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媒体:PPT、诵读音频、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推进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预读(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就曾学过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诗人开篇就是一句感情强烈的咏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势。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怀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

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体会李白诗歌风格的鲜明特征。

上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给同学们,分成了三大组,分别收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诗歌体裁,现在有请各组派代表给大家介绍收集的相关知识。(学生讲,老师作补充提点)

(诗人简介:诗人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

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创作背景:留别:留恋作别。此篇为临别赠友之作,故又名《别东鲁诸公》。政治上的失败使李白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游天姥山的诗与朋友作别。

诗歌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分两种,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另一种是

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今天所学的“吟”属于歌行体的一种,内容多悲愁感叹之意,形式灵活,节奏多变,不拘一格。)

课前预读时让大家自己对照课文注释解决字、词、句障碍,现在检查字词预习情况。二、美读(诵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朗诵技巧点拨,校正字音,并板书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注重字音、语调、节奏,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三、研读(文本研读)

引入:1、教师解题:“梦游天姥”是诗歌主要内容,“留别”是写诗的动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细读全诗找出答案。(整体把握全诗大意)

①题目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②据此,我们可以把全诗分为几个部分?(明确:三个。第一部分: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可概括为:如梦缘由。第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第三部分即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一)女生齐读第一段“如梦缘由”,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PPT展示,提问学生):

①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

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从侧面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引发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二)男生齐读第二段“梦游历程”。

1.小组讨论交流:①找出能体现诗人心情的字眼,分析其用法。(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

人奔往梦游之路时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②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

→壮丽辉煌)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对这个“梦中仙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明确: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齐聚,写仙境的光明灿烂,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

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诗人对此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犹如理想的追求。)

(三)齐读最后一部分,感受诗人在梦醒后发出的感慨。

1.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

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发出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四、品读(深化情感)

1.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提点: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

(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全班有感情诵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抑扬顿挫,舒缓徐疾,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3.自由诵读,力求背诵。

五、比读(文本延伸)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打分。(PPT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诵读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乐观旷达的主调,极具浪漫主义瑰丽色彩。下面

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和演绎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尝试背诵下来。

六、板书设计:

篇五: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

2、掌握“吟”这种歌行体的特点。

3、了解梦游天姥山的生动画面。

4、把握李白极力描写梦境美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把握好诗歌节奏的把握。

2、理解李白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歌重在品读,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真味)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由杜甫和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引入到李白诗歌,从而走近李白。

2、解题:了解诗题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学生自主回答)

3、学生齐读全诗,初步感知。

①梦之由(板书):介绍瀛洲、五岳和天台山的目的,是为下文天姥山的出现做好铺垫。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并让学生注意关键字的把握和朗读,如“信”“或”的副词的把握,“四万八千丈”的重读)

②梦之旅(板书):这一情节是全诗的重点。我主要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阅读,自主体味。学生自己发现疑惑之处后,让其他同学予以解决,老师给予指点。学生主要由浪漫主义手法中的“大胆想象”的运用来赏析,在领会画面的同时,还要注意诗中字数的变化影响着节奏的变化,这就让学生注意“吟”这种文体的特点。如“兮”字的朗读注意语气的舒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③梦之感(板书):学生能体会到李白为什么将梦境描述地这么美好,进而把握全诗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再讲述诗歌的背景。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充分感受诗歌的精妙。

篇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篇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缘景明情,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通过诵读,置身诗境,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怀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篇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山: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留别: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朗读感知四、赏析全诗

(一)入梦缘由

1、诗人因何入梦?找出诗句。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2、为何从瀛洲谈起?表现天姥山何特点?又为何谈到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神秘美妙、高大巍峨

瀛洲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虚无缥缈。这是以瀛洲陪衬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谈到五岳、赤城和天台,是以这些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地勾起了诗人神

游天姥山的强烈愿望。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却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耸挺拔、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由得跟着诗人的足迹,一步步向那梦境飞去。

(二)梦游之旅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

魂飞剡溪——凄清幽静着屐登山——高峻雄奇黄昏山景——幽深恐怖

洞天仙境——金碧辉煌、热闹非凡魂归枕席

(1)诗人是怎样到达天姥山的呢?——“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是“飞”到剡溪的,一个“飞”字,夸张地表现出了诗人游天姥山的急切心情。

那么,诗人来到天姥山后先后看到了什么样的景呢?请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一下诗人的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

(2)魂飞剡溪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渌水荡漾,猿声清远,景色十分幽雅。“明月”“清猿啼”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幽静的剡溪美景图。

(3)着屐登山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上天姥山上直上云霄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表现出了天姥山高峻、壮观、雄奇的特点。

(4)黄昏山景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则是展现了天姥山黄昏之时幽深恐怖的一面。

(5)洞天仙境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此时,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的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大门开了。从之前的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接着,神仙出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神仙纷纷出场了,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长风如骑着骏马,老虎在奏乐,鸾凤来拉车。诗人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展现了一派金碧辉煌、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此时,梦境已经达到了最高点。

(6)魂归枕席

可惜,好景不再,好梦不长啊!“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灿烂夺目的神仙世界已经不再。诗歌在梦境的最高点戛然而止,直转而下。

2、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知人论世)

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幻灯片呈现)

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

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

(三)惊梦长叹

1、梦醒了,梦碎了,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1)古来万事东流水,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梦。(消极)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积极)

2、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古今中外人物是如何应对的?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被显示的。——培根《谈厄运》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面对人生的沉浮,李白发出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主旨句)

五、小结:

李白的人生在天宝三年经历了一次沉重的挫折,但经历了挫折后的李白却走出了与官宦之道不一样的精彩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人生总会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让我们从李白人生如梦的感慨中感悟到他积极一面,相信乌云上面有晴空,风雨过后是彩虹。

篇八: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刚才的对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特点:想象丰富、豪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走入李白的精神境界。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4、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5、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先生如是说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6、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六、研读第三段

1、指定一组同学朗读。读出感情。

2、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7

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从诗人经历(受排挤,没有被重用)可以看出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七、小结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

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

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篇九: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

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交流小结,点评提升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

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chuangzuoka.com/czzw/zkzw/1m86j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