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作咖 >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1篇)作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1篇)作文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四、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篇四: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都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住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葫芦还是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怎样想、怎样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在指导阅读时,读得比较平淡,没有注重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的时候语气没表达出来,主要是对重点词的读引导还不够。

3、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4、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篇五: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托文本,启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这样的句式来说。当然充分地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篇六: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自己的设计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看,我的教学还是不够扎实,还充在许多问题,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进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后反思:

1.首先抓题眼,质疑问难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解决方案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体现课堂的民主.在导入环节,孩子们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我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识字环节,孩子们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识字记忆字形,教师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讲解,只是在扩词训练上没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

3.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他们会读书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能将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来演一演,孩子们的个性会得到张扬,学习氛围会更浓,对文本所蕴涵的道里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我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我深感上好一堂课是多么得不易,不仅要深专教材,紧扣目标,还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从这几天的讲课情况看,我校的教学水平在稳步提升,我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应迎头赶上,努力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每一个孩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多看有意的书籍,多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篇七: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爱发言爱表现,课堂上如果能有30分钟能专心致志关注老师,已实属不易。为此,我特别设计了以下亮点来教授《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以求达到我的教育理念:愉快学习。

一、课程导入环节中,特别选用了葫芦丝吹奏和手语相结合版本的歌曲:《听我说谢谢你》,由葫芦丝柔弱纤秀,飘逸轻柔的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葫芦。孩子们在唱中玩,欢笑声中进入本节课题,极大调动了她们的学习热情。

二、整节课让阅读占主导地位,读中悟,悟中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并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1.整个课堂环节都离不开读:听情境朗读、自由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劝别人时怎样读、“自言自语”时怎样读?特别是在“夸夸小葫芦”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扬,发自内心的赞美,甚至加上身体语言动作,读出小葫芦可爱的语句,感受感叹句的魅力。

2.感受反问句强烈语气,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自由切换,可把孩子们难住了,也变成了让我头疼的问题。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让我突然灵光一闪,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怎么把它变成肯定的语气来说呢?”教室里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一个孩子畏畏缩缩地举起手来:“这么重的东西,我拎得动吗?”,其他孩子马上配合的回答他:“拎不动。”

正是这个无心的错误回答,让我意识到一种快捷简单的变换方法:把这个问题中明显的答案“拎不动”,再加入到这个反问句中去。经过我的提示,孩子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了:”这么重的东西,我拎不动。”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感谢我的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启发我找到了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方法,使我不断教学,不断进步,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篇八: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九: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抓住描写葫芦前后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有的生字可以跟学习课文相结合。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认识“邻”时,我说:“瞧,这三个小葫芦,你挨我我挤你,真是三个好邻居。”生字教学环节比较有新意。

2、重视朗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读的层次,读通——读懂——读透。读通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读懂就是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去读,并能边读边思考,读透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段读,加深课文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优美之处,并且读的形式多样。另外,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学中,我只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葫芦长势旺盛以及小葫芦的可爱,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等词语,训练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这样就更扎实一些了。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篇十: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三个训练重点:(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习巩固。(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用上我们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首先是复习导入。温习字词,加深对字词的记忆。

第二个教学环节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先让孩子们观察课文两幅插图有什么不同,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描述葫芦样子,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找出书中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用——画出来。课件出示并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句子,抓住“细长”、“长满”、“雪白”等词语感悟语句优美,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第三个教学环节学习二、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学习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知道这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并通过句子练习让孩子学会体会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找出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借助植物生长图让孩子们理解学生说出叶子与葫芦生长密切相关,种葫芦认错在了哪里?再引导他们感受出: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最后一个环节,创编故事,既考查了孩子对课文优美词语的理解运用及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孩子们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孩子们在这一环节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问题设计不够精炼,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读得不够深入,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篇十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采用变序的方式学习一、四两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准备第二课时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以趣识字学习“葫芦”两个字时,让学生先猜谜,相机出示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看图认识“葫芦”是什么,再通过观察字形了解到葫芦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学习“藤”时,出示图片“黄瓜藤”、“苦瓜藤”……让学生记住这种弯弯曲曲地缠绕在一起的就是藤。学习“盯”时,做盯的动作理解要用眼睛“盯”,所以是目字旁的,同时“盯”是一动不动很专心地看,理解字义。还通过比较“挂、哇”识记生字,给“哇”找朋友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同时,不忘巩固旧知。

二、以题导文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那什么是我可以不要的呢?”启发学生通过默读找到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的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在说说它们长得怎么样,模仿“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这个句式夸夸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以读品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chuangzuoka.com/czzw/zkzw/86jl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