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作咖 >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文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文

篇一: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刚刚执教完《穷人》一课,对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深有感触。《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有两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能更好地体会两人不同的性格。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处沉默,再进行体会。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我问学生:“桑娜为什么沉默?当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而渔夫为什么会沉默?学生的回答似乎离“标准答案”差那么一点儿,教参上写着渔夫是因为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而学生的回答却是多元化的,有的认为:渔夫在担心明天是否仍是这样的鬼天气,会影响打鱼,所以沉默;有的认为:鱼网给撕破了,渔夫担心第二天用什么工具去打鱼;有的认为:渔夫心想,这鬼天气再这样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该怎么办?……

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我认为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渔夫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天气的恶劣,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这都符合渔夫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使学生受到教参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学,充满自信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个性。

篇二:穷人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16课《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了桑娜和丈夫在自家生活十分艰难贫困的情况下,在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文章遣词用句准确,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细腻、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感情真实、感人。篇幅较长,怎样实现长文短教,完成小说体裁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这一单元目标。经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我打算按照“穷人很穷”“桑娜善良本质”“渔夫善良豪爽”三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穷人很穷

板书课题,释疑课题

1、以作者简介导入,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质疑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加深学生对作者了解,帮助记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穷”,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小篆“窮”的意思,加深对“穷”字的理解。完成第一个环节教学。

2、课文较长,但让学生积累的词语不多,所以,改变以前常用教法,边读书边积累词语方法,先出示本课词语,并重点讲解“心惊肉跳,自作自受,忐忑不安”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接着学生补充漏掉的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目的。这也许就是以教定法的使用吧!

篇三: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透过环境描述、人物言行、心理描述的句子,去抒发完美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述、人物语言、心理描述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必须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资料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忙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述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到达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述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到达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持续的那种完美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述。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必须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忙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因此,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之后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

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篇四: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篇五: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如果忘记了自己而爱别人,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为主体线索,以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为思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去学习作者抒发美好情感的写作方法。两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多多。

篇六:穷人教学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教过这课后,产生以下想法:

其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如在学习第九自然段时,“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整个一段都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同时用了五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仔细体味的空白。这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其二,给课文“松绑”,在教学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课堂充斥着没有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时空。

其三,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篇七:穷人教学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篇八: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一、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姜恒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姜恒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篇九:穷人教学反思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在教学《穷人》时,在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篇十: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新教材中它被安排在六上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在以往旧教材中我也上过。回顾以前的上课情景,我越来越发现新教材在单元安排上指向性更强了。在单元导读中明确呈现——“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样明确告知老师们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详细学完第一篇小说《桥》之后,我放手,把更多时间放到学生品读感悟上,自品批注,同桌交流,全班大面积反馈,(超过一半学生发言)。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阅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一次强化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把学生对课文的关注点引向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还有环境描写,这样使学生对于篇幅比较长的小说《穷人》品读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后半节反馈情况,发现学生对小说这种题材,有更清晰的认识了,结合语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准确到位。这样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创编小说,打好了基础。最后为了上升这篇小说的主题,我提了一个问题

——“有人说《穷人》不穷,你怎么看?”

——“他们是人穷心不穷。”

——“心不穷体现在哪里?”

教室里一阵热闹,学生纷纷发言。

——他们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

——他们勤劳,即使再穷的家也收拾得温暖舒适。

——他们热爱生活,即使再危险的工作,也努力去做。

——他们乐观向上,再大的苦难一家人齐心协力面对。

当学生说到“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这些词时,我立刻想到这一段孩子们在读的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桑娜一家像不像青铜一家的生活?”“非常像”……我很欣慰学生们能理解到这个高度,我想这和近一段孩子们一边阅读并在群中分享感悟是分不开的。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一定程度就看得见了。于是我趁机鼓励学生们一定要把阅读坚持下去。

不足之处也有很多,班级中总有七八个学生,课堂上就像编外人员一样,总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让我很头疼。有几个即使点名站起来也不吭声。课文中有一幅经典插图没有有效利用。最后的小练笔,由于时间关系,落实不够充分……但是,对新教材的探索,我会一直在路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chuangzuoka.com/czzw/zkzw/oyod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