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作咖 >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文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文

篇一:《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7篇)

一、概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学生

《月是故乡明》来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课,本文是略读课文,学习共需要1课时。

·引导学生先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进行批注,从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乡自古以来就是游子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眷恋。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抒情方式,从而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对课文的主要脉络可以把做到一定的掌握。

2.通过之前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已经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从回忆童年趣事中,感受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对课文的开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通过之前的授课和了解,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和积极引导鼓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4.通过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五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思想的感受体会还不够深,需要结合关键句子去了解,让其感悟到课文的情感,懂得借物或事来表达思想的方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整体感悟法:从一轮明月图片导入课文,再介绍作者季羡林先生,然后引入全文,在学生了解作者和阅读全文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2.研读与赏析: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从而明白作者借回忆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并领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3.体会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课文,去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会思考,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4.课外延伸:适当的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去学习,把握,更积极地去积累关于描写“月”的古诗词,体会思乡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电教室。

2.学生课外收集,整理,积累一些关于明月的诗句,为教学做准备。

3.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明月图片,你从图片中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二)、了解作者

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三)、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徘徊 碧波万顷 旖旎 无边无垠 “篝”强调写法

多音字“燕”详细讲解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本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2.速读课文,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那些地方的月亮?

3.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童年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师总结:别处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月亮。

(1)用…… “比不上”……,仿写对比关系的句子。

(2)比较“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体会倒装句的表达效果。

5.体会思乡之情。

设置情境,反复朗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五)、积累其它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第22页《月亮故乡好》,说说作者写了在月下发生了哪些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月亮 喜爱

对比

他乡的月亮 思念

篇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是啊!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

2.(课件出示思乡的诗词)请大家来读一读下面这些思乡的诗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习建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顺读懂诗歌

2.文中游子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出来的?

3.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游子的思乡之情的?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1.先让我们跟随王安石的脚步来到长江岸边。(课件)默默地读这首《泊船瓜洲》,想想看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2.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还有什么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3.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州江边。皓月当空,春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让我们,再来回味着读一读这首《泊船瓜洲》。

4.引出其他诗词中关于“春风”“明月”的描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师小结:春风暖人心,千里共明月。古往今来,春风、明月这些美好的事物承载了多少诗人思乡的感情啊!它们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二)秋思

1.我们离开春意昂然的长江边,一路向西,来到了洛阳城。春风、明月勾起了王安石无限的乡愁,那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张籍的思乡之情呢?(家书)

2.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

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

引出其他诗词中关于“家书”的描写: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随处可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4.师小结: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往来千万里;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一封家书,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思念!

(三)长相思

1.拂过脸庞的春风、遥挂天际的月亮,引起了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一阵萧瑟的秋风、那一封沉甸甸的家书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怀。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课件),眼前又是什么景,心中又是什么情呢?学生读《长相思》。

2.你们读出,纳兰眼前是什么景物了吗 ?请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山、水、风、雪、千帐灯)

(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画面。

(2)体会蕴含于苍凉之景中的思乡之情。

3.眼前的这些景,又引起了他心中怎样的情呢?

4.引出其他诗词中关于“边塞之景”的描写。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5.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愈是苍凉,愈是想家。

三、总结方法

1.读通读懂诗歌。

2.想想作者的思乡情是通过什么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3.品一些好的词句和写法。

四、闯关练习

1.第一关:诗词对对碰

出示诗句的一部分,对出题目,作者,缺少的部分。

1、洛阳城里见秋风, 。

题目: 诗人:

风一更,雪一更, 。

题目:诗人:

3.江上秋风动客情。

题目:诗人:

能不忆江南?

题目: 诗人: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即判断对错。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诗人叶绍翁在灯下与小朋友一起捉蟋蟀。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让学生学会运用诗句。

1、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

起了诗句:“。”

2、离家多年的游子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了老母亲为自己缝衣送行的情景,思乡之情是多么的浓郁啊!这使我们常常会想起诗“ 。”

3、“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它的题目是 《》 。诗的最后两句“ ?”。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 。”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 ”。

5、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为了解除在伊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美国在军营中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与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了。由此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6、《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 “ ”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

”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 “ ”勾起的,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物是不同的。

篇三: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篇四:《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练习生字。

评价任务二: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能用自己说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3.课件出示: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7]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2.课件出示: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7]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篇五:《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注重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作者对故乡深切眷恋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以及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理解作者对故乡深切眷恋的感情。

[难点]掌握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本文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一些感动的。然后让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走进作者,并且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老舍,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

写作背景:《想北平》写于1936年,他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含义?

(1-3段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4-7段比较北平与其他历史都城,突出北平的特点以及对北平的思念;第8自然段直接抒发想念北平的情绪。)

(三)深入研读

1.有感情朗读文章第一层的内容,说说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特别之处: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只是一再重复这个爱“想说而说不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他的爱。在这里,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

2.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想想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

(总体特征:环境——动中有静;布局——匀调自然;物产——接近自然。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是多么平淡自在的生活啊!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是多么具有平民气质的情调啊!

而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这里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朴实,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

3.如此深沉的爱该如何去表达呢?从艺术手法和语言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看艺术手法:

(1)选材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可见作者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他选取平凡细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

(2)对比

文章中巴黎与北平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比如文中的句子,“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接着分析语言:

①“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同时表现了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令人回味无穷。

②“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讲到蔬菜水果,老舍突出其新鲜可爱,甚至关注到韭菜叶上的泥点,很有生活情趣。如果不是极热爱生活,极热爱北平的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四)巩固提高

思考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不可以。“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用到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篇六:《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做到写字时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但要读得流利、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感受历史名著叙述故事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悟。

(3)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3.教材分析

本课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主线,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扫除生字词障碍。

任务二:通过个别读、小组读、自读、老师范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任务三: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习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创境导入 活动一根据古诗学习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并回答回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知道课题朗读认真

环节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2、默读课文,扫除正字词障碍。学生根据提示,认识本课生字词找出课后生字并注音。(完成目标一) 学生能认识本课生字。(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师生共学 速读课文,熟读。学生通过个别读、小组读、自读、师范读(完成目标二)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团队合作 活动一1、找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派小组代表汇报(完成目标三) 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体会其情感。(评价目标三)

环节五达标检测 师总结 注重课堂效率

环节六总结提升 生听 梳理本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他乡的大月亮——(衬托)故乡的小月亮——喜爱 思念

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是本单元第二篇重要文章,学生除了掌握字词之外,对本文所表达的“故乡的小月亮”那种情有独钟的感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加入背景介绍。

篇七:《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三、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chuangzuoka.com/czzw/zkzw/rrdpey.html